活动预告 | 李开元 x 黄博:读活《史记》——跟随李开元重返“刺秦”案发现场
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,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无疑是最为悲壮、最具戏剧性的篇章之一。
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,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无疑是最为悲壮、最具戏剧性的篇章之一。
从6月8日起,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一处刻石,在学界掀起一场近年来少有的公开学术争鸣。9月15日,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公开了经过两次实地考察研究的数据和最终结论,认定此处刻石为秦代刻石,定名为“尕日塘秦刻石”。
历史是凝固的过去,还是可被重新解读的文本?在《史记》的宏大叙事中,哪些细节被忽略?哪些成见需被打破?学者李开元在新作《刺秦:重新认识秦王朝》中,以“荆轲刺秦王”为切口,穿越时空与司马迁对话,重构历史现场的同时,也挑战了历史书写的边界。
他认为,要把历史分为(1)真实发生的过去,“史真”,(2)对过去的记录,“史料”,(3)历史学家基于史料推理史真的“史著”,以及(N)更多衍生出来的历史、文学作品。这就是李开元重建历史知识结构的“3+N”理论。
本月书单中,几本原创非虚构最为醒目——彝族作家扎十一惹在 《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》 一书中,“为寨子旧时的人事风物保存一段记录”;初中毕业后四处打工的作家张赛在其首部作品 《在工厂梦不到工厂》 一书中以率性的表达还原20年打工生活中琐碎、枯燥、重复的日常;以及